對研究人員來說,最令其興奮的不是船的大小,而是船上先進的科學調查系統,包括科考支撐系統、衛星遙感與聲像評估系統、海洋理化調查系統、環境生態調查系統、漁業資源調查系統,技術水平和調查能力均達到國際水平。
■本報見習記者 卜葉
“中國漁業科研調查船數量少、噸位小,遠??瓶寄芰θ?,僅能滿足近海的科研調查任務?!荒\藍’的主色調長期困擾著科研人員,‘駛向深藍’是中國遠洋漁業科考的心頭之念?!敝袊a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高建芳說。
念念不忘,終有回響。歷時5年多,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藍海201”正式交付投入使用,彌補了中國漁業科學調查船長期匱乏的現狀。
高建芳表示,“藍海101”“藍海201”將為漁業資源管護、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拓展遠洋漁業發展空間、提高國際漁業事務話語權、維護國家海洋漁業權益,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興嘆:“一老一小”很吃力
“長期以來,中國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只有一艘調查船,這艘船還是1984年挪威贈送給中國的,叫‘北斗’號。這艘船上產出了中國海洋漁業的眾多重大成果,獲得過3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但一艘使用30多年的老船,遠不能滿足新時期海洋漁業發展的需要?!敝袊こ淘涸菏?、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唐啟升告訴《中國科學報》。
由于中國遠洋漁業科學調查船的缺位,我國只能通過生產漁船開展極為有限的漁業資源探捕調查,科學數據掌握不足,系統性、科學性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在國際漁業談判中的認可度低,嚴重影響中國在一些國際漁業組織中的話語權,比如美洲熱帶金槍魚委員會(IATTC)、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等。高建芳介紹,國際上很多公海領域漁業權益的獲得都需要通過國際海洋組織,提前掌握公海漁業資源信息很關鍵,調查船是獲得資源信息的有效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借船”出海之路也不可行。高建芳介紹,中國雖然擁有“東方紅”系列、“向陽紅”系列、“大洋一號”等科考船,但這些科考船偏重地質、大氣等領域的研究,缺乏漁業資源調查、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設施。
爭取公海權益,科技先行,中國必須建造漁業資源調查船。從2002年起,唐啟升等人開始呼吁加強漁業生產和管理建設,建造中國的漁業調查船。近幾年,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交付使用,填補了中國自主建造漁業調查船的空白?!啊焕弦恍 瘬纹鹬袊鴿O業調查的大帆依舊很吃力,漁業調查船的建設腳步不能停?!碧茊⑸硎?。
捕獲:繪制“生態地圖”
自2014年調查船建造任務立項后,高建芳等人走訪調查了多艘國內外科考調查船,吸取經驗,展開自主設計建造工作。
據了解,“藍海101”“藍海201”建造費用、設計、搭載裝備一致,調查船總長84.5米、寬15米、總噸2883、滿載排水量3289噸、續航力10000海里、最大航速1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可在除南北兩極冰區以外的海域承擔漁業科學調查。調查船投入使用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東海水產研究所負責運維管理工作。
對研究人員來說,最令其興奮的不是船的大小,而是船上先進的科學調查系統,包括科考支撐系統、衛星遙感與聲像評估系統、海洋理化調查系統、環境生態調查系統、漁業資源調查系統,其技術水平和調查能力均達到國際水平。
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所漁業環境室副主任周進不無興奮地說,“藍海101”“藍海201”調查船提高了數據獲取的效率,比如在漁業資源生物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識別中,需要綜合考慮海洋生態學、環境科學、物理海洋學等多領域數據,而此類綜合性數據的獲取通過租用社會船只或簡易調查船很難實現的。
此外,他認為,以往依賴臨時租船開展調查獲得的數據數量不一、質量也存在差異,因此相關數據的連續性和可比性較差?!八{海101”“藍海201”的使用,能夠提高數據質量,數據信息的有序積累還有望拓展原有研究領域。例如目前的海洋生態預警預報研究的開展,需要多方面、高質量數據的集成應用,這樣才能提升預警預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除了構建數據庫,“藍海101”“藍海201”還有望繪制一張“生態地圖”。東海水產研究所遙感信息室主任樊偉表示,調查船安裝的船載遙感接收系統,能夠連續獲取調查海域的離水輻射率、遙感反射率等海水光學參數信息,反演海表溫度和氣象,實時獲取魚類棲息環境信息,海天一體,了解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
整體看,“藍海101”“藍海201”能夠進行絕大部分海洋學科的研究,包括海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基礎研究及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應用研究等。
共享:海上流動服務平臺
除了先進性,“藍海101”“藍海201”在節能環保、人性化方面也可圈可點。據了解,兩船配備智能燃油優化節能系統,平均節油達9%左右,巡航航速比常規船型節能約21%,高速航行時節能約15%。船員居住艙室的噪聲指標控制在55分貝以內,相當于一般人類居住區的聲音大小。同時,兩船配備減搖水艙,減搖效果約40%,為隨船研究人員提供高質量的科研、休息環境。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周進表示,登船體驗該船的功能設施后,各設備系統運行均已達到預期,舒適性也高于一般船只。研究人員與船載科考設備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相信調查船的功能將會得到充分發揮。
研究人員如何申請兩船的使用呢?周進表示,“藍海101”“藍海201”的使用費用對于單個課題組來說是無比昂貴的,為了提高使用效率,多個課題合作或申請重大專項有望促進兩船的使用。
高建芳介紹,“藍海101”“藍海201”將通過共享共用機制,為中國海洋漁業科學研究、國際漁業科技合作與交流、海洋漁業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公用的海上流動服務平臺。
在獲取海洋資源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海洋生態環境,關注海洋生態環境變化,平衡好資源獲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倡導綠色、可持續發展。
唐啟升強調,海洋生態系統是復雜和難以預測的,海洋環境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研究人員依靠實驗模型預測海洋是片面的,提出解決海洋問題的方案有待商榷,目前人類急需密切關注海洋變化,積累高質量的海洋信息數據。
(稿件來源:《中國科學報》,2019年7月9日,第6版:農業科技)